剧透宝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CCTV-6《中国电影报道》特别策划推出14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共同在光影中回顾那全民族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 特别节目由《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和《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部分组成。《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从经典抗战电影歌曲出发,以十首歌曲为切入点,从人物访谈、音乐解读、电影艺术等多个层面回溯那不屈的传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当黄河的浪涛拍打岸堤,八十年前那穿透硝烟的旋律仍在时光里回响。本期节目,让我们走进《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它如同一座镌刻着民族血性的丰碑,不仅是音乐的杰作,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与宣言。 1938年秋,黄土高原上的风裹挟着前线的硝烟呼啸而来。一大批进步青年怀揣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其中就有33岁的音乐家冼星海。 在前线的斗争中,冼星海汲取着无穷的灵感,逐渐从艺术家变成了音乐战士。他迫切地想以笔为枪,用一个个有力的音符,去表现听到黄河咆哮之时的全部感受,以及对大河奔流所经之地的全部情感。 此时,25岁的诗人光未然正在横渡黄河,眼前船夫们挥动船桨与惊涛骇浪搏斗,耳畔的船工号子与不远处枪炮声来回交响,让他不由得壮怀激烈起来。他要为黄河,为保卫黄河的人们,写下生命的乐章,那便是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当光未然带着创作手稿回到延安,冼星海被诗句中的激情点燃。黄河的磅礴与民族的奋发,为他打开了创作的闸门,流动的音符在他笔下,像田间正在生长的麦芒,像战士肩头正在闪亮的刺刀。 1939年春天,这部波澜壮阔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石一冰说:“冼星海当年在延安创作的第一稿,也叫做延安稿,这是用当时延安自产的纸。”当初在延安非常艰苦,只有几把二胡、口琴、打击乐,还有自制的乐器,但是这样简陋的条件,也体现出了冼星海的智慧。 《保卫黄河》这首歌,是三声部的轮唱,因为这是给抗敌演剧三队写的,演剧三队人数并不多,多声部的能力并不是特别强,又要写出气势,那么只好在音乐的情感表达、气势和能力之间求一个平衡。 |
原标题:【音乐战士冼星海如何写出名曲《黄河大合唱》?】 内容摘要:剧透宝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34309.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